Home: Fun Stuff: Haruki Murakami
Posted By: ecm (計算士與記號士) on board 'book'
Title:     關於村上評論
Date:      Thu Feb 23 16:47:33 1995
    島邊上一篇嚴厲的村上評論, 果然逼的我不得不重新思考村上的價
值, 及閱讀村上時的我的價值.

    我必須承認, 在閱讀時的我, 根本無力去思考. 去批判. 去分析,
因為就像大多數的村上迷, 我已經把自己完全地投射到村上所建構出來
的世界, 並完完全全的相信在內心深處, 所有的人就是那麼活的.

    彭玉文在此評論中以諸些社會. 人際觀點來批評村上--
"村上漠視外界, 拒絕與他人互動, 則所謂“自我塑造, 再塑造“不過
是自戀再自戀, 他從不打算向世界交代, 同他者溝通, 只專注向自己
交代他一日比一日超越他者, 攻陷一個又一個的世界“

    村上的自戀是看得出來的, 否則, 他不會不只一次的再小說中告訴
眾人他懂多少音樂, 看了多少書, 電影等等, 也因為這些看似優於一般
人的知識使他有權利“孤獨“."冷漠“. 這樣的觀點不之觸動多少覺得
“世界沒有人了解我“的青年男女, 但用這種倫理觀點來看待村上小說
實也有點可笑, 畢竟他的東西原來就不是要當作什麼使命感的, 看過的
人, 能因此產生些虛無的快感也就罷了!

    村上論述將村上與尼采.虛無主義.後現代主義做比較批評, 好些言
論讓人看了頗一頭霧水, 有種賣弄詞語的無力感. 彭玉文稱之為“充滿
錯亂與混淆“, 他自己認為高度資本主義社會是村上小說中的理想社會
, 包括其人物的生活.消費.思想皆是如此.其實這也沒什麼不好, 幾近
廣告話的文字使村上小說變得更接近現實, 但這種現實卻又是不可能存
在於真正的現實生活中的.

    以人文, 倫理, 或結構觀點探討村上小說的文本是沒有意義的, 更
值得去研究的, 應該是村上熱究竟是怎麼燒起來的, 特別是當村上逐漸
形成一種“霸權性“的時候   (理由如下;“王家衛的重慶森林好在哪
裡?““嗯....很村上春樹!“) 我們更應該重頭深思把村上奉為圭臬
的原因何在, 容易看?容易受感動?還是容易變得較村上?

    而那種自我, 真的就是我們內心所渴望的自我嗎?


發信人: arthur.bbs@csie.nctu (金 色 的 獸), 信區: book
標  題: Re: 關於村上評論
發信站: 交大資工鳳凰城資訊站 (Wed Mar  1 04:12:21 1995)
轉信站: cis_nctu!news.cis.nctu!news.cc.nctu!news.csie.nctu!bbsroute!phoenix
記得在村上還不很熱的時候,就曾在某大報副刊看過類似的評論觀點。
當然篇幅短了許多,不過基本立論相當一致 (我忘記當時的作者名)。
也許因此在看完《島嶼邊緣》的這篇評論後,並沒有特別的反應。

而老實說,我不覺得這篇評論成功地做到了將村上熱視為一種社會現象
來進行分析。在大部分的篇幅中,仍是在分析並試圖詮釋文本意義。
在這些分析中,我覺得彭文常常混合了文本內容、敘說者、作者(村上)
等幾個層面。這樣混在一起談當然也是一種談法,不過從整篇評論的風
格來看,我覺得形成了這樣的談法實在很危險。

也許彭文中極力想表達的重點是,村上作品根本無法對資本主義意識形
態進行「積極的」動搖,文末更指控村上根本是以幫兇心態創作。
嗯,我只能說我能理解這樣的批判取向以及評論者的惶恐,評得好不好
是一回事,至少這可能是一個刺激思考的方向,至於同不同意又是另一
回事了。


發信人: WOODMAN.bbs@music (菩提樹的芬芳), 信區: book
標  題: Re: 關於村上評論
發信站: 音樂華西街  (Wed Mar  1 13:14:51 1995)
轉信站: cis_nctu!news.cis.nctu!news.cc.nctu!news.csie.nctu!bbsroute!Music
    book版討論村上的文字非常多
    我自己也買了一本"世界末日與冷漠仙境"來看
    的確有點虛無的調調
    嗯  怎麼說  好像點一根煙  悠哉悠哉  進行中的感覺
    村上所引的  你提到的自戀的東西
    感覺上像是一種回憶  有一種"印象派"看到後隨即逝去的感覺
    也就是  那些東西不是用來提升價值或植入中心  而是記憶消逝中
    .............

    另外  虛無是一種快感??  我不太懂
    虛無的快感我也無法體會!!
    我倒覺得有點像  黃金年代已逐漸消逝  沐浴夕陽下的感覺的
    也就是  村上還比較像個勉懷過去的舊時代人物呢!


發信人: arthur.bbs@csie.nctu (The golden beast), 信區: book
標  題: Re: 關於村上評論
發信站: 交大資工鳳凰城資訊站 (Thu Mar  2 20:26:55 1995)
轉信站: cis_nctu!news.cis.nctu!news.cc.nctu!news.csie.nctu!bbsroute!phoenix
==> 在 WOODMAN.bbs@music (菩提樹的芬芳) 的文章中提到:
:     村上的魅力有這麼大?  arthur 你要不要說說自己的經驗?

  嗯? 我的經驗分享嗎?
  是指我在第一次讀完<<挪>>後渾渾噩噩地過了兩星期,
  還是在讀<<尋羊冒險記>>結局時, 吃光了整筒冰淇淋呢 .... :)

  其實我以為所謂「閱讀」, 有些部分是較難用文字梳理明白的
  個人體驗.
  嗯, 大概因為我的文筆還很差吧. 還是適合寫一些「冷酷」的文字....

:     我倒覺得有點像  黃金年代已逐漸消逝  沐浴夕陽下的感覺的
:     也就是  村上還比較像個勉懷過去的舊時代人物呢!

  有點像. 但我感覺並沒有那麼悠哉.
  我覺得村上所塑造的角色, 常面對的是無力操控的現實 (私人的或
  環境的) , 許多時候, 某種已消逝的人事物或甚至不存在的安詳世
  界, 反而是不斷思念與追尋的對象.
  在這個地方, 我覺得也許與村上所述的一些近代美國作家有些牽聯
  ( 還不是很肯定.... 不過喜歡看電影的網友也許會聯想到 <<巴頓
  芬克>>這部片.... ).
  處於無力的困境, 人們不斷讀到的「消極」或「虛無感」可能常因
  此而來吧.

  然而這是不是村上作品中唯一的「出口」呢? 我覺得可能並不是,
  在 <<挪威的森林>> 中, 村上賦予每個角色鮮明的個性, 我覺得正
  展現了解法的多重可能性, 先不管書中主角倒底怎麼做, 以及作者
  是不是這樣以為 (村上好像說過這本小說寫出了比預期還多的東西
  之類的話) . 同樣的發現, 也可在一些短篇中找到....
  至於 whimsicality (引自羊男兄所引評論)是否也可視為一種「暫
  時的」解放呢....?
 

  另外, 在最近又興起的村上討論中, 我覺得文本外部觀點是一個新
  論題.
  如果要探討村上熱社會現象, 本地的村上閱讀族群與出版商的銷售
  烘托方式等都是不錯的切入點. 村上作品中常流露厭惡資本社會的
  論述 (這個觀點與 島嶼邊緣 該篇評論大相逕庭), 反而卻紅到發藍,
  這倒底是展現了資本社會的強大收編力, 還是村上作品本身所隱匿
  的特性? 村上的閱讀群是否有著共同性質?.... 都是有趣的議題.
  有沒有人有很好的答案呢?
 
 

==>[作者]: Join() 在 book 討論區中提到:
> Posted By: ecm (計算士與記號士) on board 'book'
> Title:     關於村上評論
> Date:      Thu Feb 23 16:47:33 1995
> 島邊上一篇嚴厲的村上評論, 果然逼的我不得不重新思考村上的價值,
> 及閱讀村上時的我的價值.

基本上, 我看到的第一個感覺就是, 村上的死忠迷看到島嶼邊
緣上的這篇文章, 就馬上會覺得這又是一篇很無聊的東西。真
的。不過還是理性一點來說一下好了。
 

>     我必須承認, 在閱讀時的我, 根本無力去思考. 去批判. 去分析,
> 因為就像大多數的村上迷, 我已經把自己完全地投射到村上所建構出來
> 的世界, 並完完全全的相信在內心深處, 所有的人就是那麼活的.

這一點....我的經驗有點不太一樣。

最早看到村上的書,感覺不是像閱讀一般文學作品一樣,開始
分析它的主題、意識形態、表現手法、寫作背景云云,而是很
直覺的「看到老朋友」一種感動,生活型態,生活方式,就是
那種很波西米亞的調調,這種經驗我想很多人都會有的;所以
,不應該說是「投射」,毋寧稱之為一種「具體化」的過程,
看到自己想的東西,被別人用文字清清楚楚、貼切地表達出來
的這種感覺。
 

>     彭玉文在此評論中以諸些社會. 人際觀點來批評村上--
> "村上漠視外界, 拒絕與他人互動, 則所謂“自我塑造, 再塑造“不過
> 是自戀再自戀, 他從不打算向世界交代, 同他者溝通, 只專注向自己
> 交代他一日比一日超越他者, 攻陷一個又一個的世界“

基本上關於這種論點,我是覺得如果村上不紅彭玉文也不會批
評的這麼嚴厲了;所以,就像 arthur 說的,研究村上之所以
成為一種風潮現象,可能比研究村上作品中所代表的社會觀要
來的有意思一點。至於文學部份的,題材是作者的自由,表現
什麼也是作者的自由,這種價值觀我覺得是絕對不可能客觀評
量的,所以說彭玉文可以盡量罵,甚至說村上是一個「踰越來
寫小說的廣告撰文者」,呵呵廣告撰文就廣告撰文,我是讀者
,我有選擇的自由,我看了爽,你管我。
 

>     村上的自戀是看得出來的, 否則, 他不會不只一次的再小說中告訴
> 眾人他懂多少音樂, 看了多少書, 電影等等, 也因為這些看似優於一般
> 人的知識使他有權利“孤獨“."冷漠“. 這樣的觀點不之觸動多少覺得
> “世界沒有人了解我“的青年男女, 但用這種倫理觀點來看待村上小說
> 實也有點可笑, 畢竟他的東西原來就不是要當作什麼使命感的, 看過的
> 人, 能因此產生些虛無的快感也就罷了!

沒錯....但是有一點比較不一樣的就是, 村上經常提到的爵士
樂、老搖滾等等, 在臺灣可能偏向小眾, 但在日本, 音樂管道
本就比較多元化, 電臺的背景音樂就可能是 Beatles  之類,
也因而兩種文化符號的意義, 可能有偏差, 所以在檢討他的所
謂「自戀」與否的時候, 可能會有偏差....

對他來說,這可能是一種生活方式....

>     村上論述將村上與尼采.虛無主義.後現代主義做比較批評, 好些言
> 論讓人看了頗一頭霧水, 有種賣弄詞語的無力感. 彭玉文稱之為“充滿
> 錯亂與混淆“, 他自己認為高度資本主義社會是村上小說中的理想社會
> , 包括其人物的生活.消費.思想皆是如此.其實這也沒什麼不好, 幾近
> 廣告話的文字使村上小說變得更接近現實, 但這種現實卻又是不可能存
> 在於真正的現實生活中的.

「賣弄詞語的無力感」,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不也常常這樣嘛?
就好像我們開口閉口後現代主義,到底後現代主義是啥我們又
有多清楚咧?就是這種感覺。我覺得,村上僅是想寫下(甚至
不能說想「表現」)這種感覺,其他的辯解,都與他無關。

而彭玉文把「高度資本主義社會」認作為村上的理想社會,那
更是大錯特錯,村上的意思應該是,生活在高度資本主義社會
中,並覺得無奈,但是也不想反抗,他並沒有心情去評估「社
會有沒有生病」,他只是想說個人在這個社會中的孤寂,哀愁
,等等等等。所以還是那句老話,用任何社會學的觀點來解讀
村上,對真正喜歡村上的人,都是無意義的。意義本來就是人
製造出來的。


[Ski Trip] [Handset] [Overclocking] [Jokes] [Slaughter] [Eternal Return] [Knowledge] [Body and Soul] [Psycho] [100% Girl] [No Nuke] [Be Like That]